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如今,這個人間奇跡有了更為詳盡的注解。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全景式反映中國減貧事業發展成就和世界貢獻。
在區分類別、靶向施策,解決“怎么扶”的問題方面,白皮書說,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目前我國累計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形成了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1.2萬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事實證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志興農,知識產權不僅能在工業領域、大城市、工業品牌中發揮作用,也能在中國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打造出區域特色品牌,壯大產業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成為脫貧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在專利技術強農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上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優化專利文獻檢索及分析系統等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工具,為貧困地區獲取知識產權信息資源、開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通過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建設的51家在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著眼區域經濟發展,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其中,陜西、新疆等地的TISC為當地貧困地區解決了農產品種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產業升級;通過“專利信息對接精準扶貧”等項目,在山西、寧夏等地圍繞農產品種植加工、生態環境修復等,提供專利信息服務,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商標品牌富農和地理標志興農方面,我國結合農業產業的特點,綜合運用地理標志商標培育、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等知識產權工作,指導各地切實推進“培育一個品牌,做強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積極成效。國家知識產權局打造地理標志產品認定以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注冊申請審查的“綠色通道”,優化審查流程,提高審查效率,大力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為商標品牌富農和地理標志興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2019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省藏區等貧困地區開展實施21個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目前已累計直接投入引導資金逾1000萬元,覆蓋17個中西部省份的43個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大同黃花等32件地理標志。當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過1.2億元,涉及地理標志產業產值逾210億元,相關產品加工、商業物流、旅游業等產值40億元,有效激發了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帶動從業貧困人口超過60萬人。
特別是在桑植,國家知識產權局掛職干部多年努力與當地政府部門共同探索打造出“知識產權精準扶貧世界樣本”。湖南省桑植縣委副書記、縣長趙云海介紹,獲得地理標志認定后,農產品市場售價明顯提升,帶動了經濟發展。
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中,知識產權不可或缺。未來,知識產權在鄉村振興中如何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同樣值得期待。(來源: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