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告名為《中國專利司法保護現狀及趨勢分析報告(2013年-2017年)》顯示,與中國龐大的專利申請授權量及社會上對專利質量的紛紛質疑相比較,真正進入司法程序的爭議專利數量可謂微乎其微。
該報告表示,2013-2017年公開的知識產權行政裁判文書顯示,法院維持駁回決定、維持無效決定以及撤銷有效決定的裁判案件有1832件。
而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僅發明專利申請量就多達138.2萬件。
通過檢索2013-2017年公開的知識產權行政裁判文書,報告稱,專利行政案件中,法院維持駁回決定、維持無效決定以及撤銷有效決定的裁判案件有1832件。其中涉及發明專利1073件,實用新型專利469件,外觀設計專利290件。
這些案件涉及的行業分布集中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有一定的數量。其中因缺乏新穎性、創造性被駁回申請或判定無效專利案件有1494件,占比81.55%,集中在廣東、浙江、上海、山東、江蘇、北京等地區。這些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專利申請授權量集中的區域。
公開裁判文書數據還顯示,在2013-2017年法院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案件中,被告以現有技術/設計抗辯的案件有1044件,其中以現有技術/設計抗辯成立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案件有341件。
報告指出,司法審查與管控對于提升專利質量整體水平的意義重大。“司法管控專利質量的同時,其在案件裁判過程中作出的規則評判又為專利行政審查提供了實證指引,同樣對提升專利整體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報告認為,面對中國龐大的專利申請授權量,想要提升專利審查力度,除了創新專利審查機制,提高專利審查能力和水平外,還需要擴大專利審查隊伍。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對專利審查部門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占用龐大的資源。報告建議,在強調提升專利審查部門審查能力和水平的同時,必須認識到相比較于行政審查程序,通過司法對專利質量有效的干預,亦即通過對數量極少的爭議專利的司法審查來管控專利質量更具有效率。(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