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在經歷了1年6個月零5天的進退之后,華為與思科的知識產權案最終以和解拉上了幕布。按訴訟所在地美國得州東區法院馬歇爾分院的法令,終止思科公司對華為公司的訴訟,雙方簽署的和解協議不對外公開。另外,各方的律師費用、訴訟費用及相關其他費用都由各方自行承擔。
一直為國內外知識產權界關心的思科訴華為案以這樣的結果收場,得到了知識產權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有專家表示,這已不是中國企業第一次遇到國際知識產權訴訟糾紛,但在中國企業卷入的國際商業糾紛中,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像這次一樣,動用法律手段、政府關系、媒體資源、業界伙伴、客戶關系等一系列國內外資源去迎戰一家來者不善的全球500強企業并最終議和。應該說華為成功回避了競爭對手的指責,從而使得無論是合作伙伴,還是客戶均不用為之受累,其中敢打的勇氣和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自信,是華為獲得最終和解的決定性因素。
來自華為方面的消息說,在沖擊國外市場時,華為在知識產權上的態度是:一方面要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要不踩別國知識產權的線。目前,華為在國內的技術專利已經將近4000項。其中,2003年新申請專利1080項;2004年上半年,華為又以872件的成績,名列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數量榜首。
華為思科知識產權案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在信息產業領域,中國企業在應對知識產權官司和保護自有知識產權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而信息產業部日前提供的一組數字顯示:根據此前統計國內信息產業專利申請量超過23%的增幅,可以預測2003年信息產業專利申請量會在35000件以上,2004年有可能突破40000件。而在此前的2001年和2002年則分別僅為22038件和29160件。
據有關方面介紹說,國內信息產業知識產權方面的發展與近年來信息產業部的高度重視息息相關,信息產業部在這方面拿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其中由信息產業部組織的“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評選”自2001年開始至今已經進行了4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據說該評選及時發現了行業內的重大技術發明,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向,加快技術發明成果的推廣應用,在歷年評選中共有14項技術被評為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