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張平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國,在已判決的相關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于世界平均值26%。
業內通常所說“337條款”是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款的通俗稱謂,該條款的核心內容主要是調查進口中侵犯知識產權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實踐中,有90%的相關調查為專利侵權。近些年,由于我國不少是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制造業企業,因其產品物美價廉對美國本土企業形成了極大沖擊,因此美國政府利用“337條款”對中國出口企業展開調查,一旦中國企業被美方認定為侵權,該企業相關產品將可能被永久禁止進入美國,而且該國同行業的同類商品也可能永遠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據張平介紹,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國,涉案企業多達152家,涉及下游企業則高達上萬家,而被調查對象大部分是向美國出口勢頭迅猛的企業,如聯想、東風、福田、長虹、南孚、中化等大型企業。通常我國被調查企業一旦上訴也是敗多勝少,在已判決的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于世界平均值26%。
對于如何應對“337調查”,多位專家給出的策略是,一方面,企業可以充分利用“337條款”規定的程序,針對提請“337調查”的國外企業進行反攻,提起對抗訴訟或訴前禁令,為準備“337調查”應訴證據爭取充分的時間;另一方面,在被指控侵權后,中國企業可以向美國相關部門提交證據,只要證明專利權人在申請專利的過程中,故意向美國有關機構作誤導性陳訴或隱瞞某些重要信息,便可導致國外企業專利權不可實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建議,國內行業協會應該參與進來,充分發揮作用積極應對美國“337調查”的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