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專利局局長巴迪斯達利(左)與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左二) (圖片來源:唐書悅)
10月9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歐洲專利局就雙邊合作發展30周年專題研討會在法國里昂召開,與會嘉賓包括140多名中歐兩國企業、政府、學術高層領導和專利專家。會上,雙方回顧了2014年兩局的合作情況,就中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中歐合作對于全球知識產權的影響、中國專利法修改以及中歐技術層面合作等相關議題及最新進展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國家知識產權局始終重視與歐洲專利局之間的合作,”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會上表示,“在過去30年中,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從無到有,日趨完善,中國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知識產權國家。”其堅信,中歐兩局的互動合作將有助于中歐兩方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發展;推動全球知識產權的發展,為全球創新者帶來更多利益。
歐洲專利局局長巴迪斯達利表示,30年間的兩局合作,為中歐創造了“雙贏”的局面。中歐兩國專利制度擁有眾多相似性,這一事實進一步強化了兩國作為創新中心的實力;同樣證實了雙邊貿易獨具優勢利益。另外,其補充道:“隨著全球對于專利保護的需求日益提高,兩方合作已經成為全球專利制度發展的重要支柱”。
合作30年歷史回顧,中歐合作成果輝煌
中歐雙方表示,自1985年中歐兩局簽訂正式合作協議以來,中歐合作從技術輔助發展成為戰略合作,中國多次修改專利規范,以及先進專利審核工具的引入都離不開歐洲專利局的幫助和支持。
巴迪斯達利告訴記者,幾個數據能很好的體現這些年中國專利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快速發展:10年來,中國在歐洲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并在今天的歐專局接受申請量中排第4位。更具體的說,3年前中法專利申請量持平,現在中國已高于法國80%。 但同時,歐洲企業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近幾年也已5%的速度增長。
根據SIPO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知識產權局收到近100萬份專利申請,比2013年增長12.5%,其中86%份來自國內,14%來自國外申請者。而歐洲專利局2014年收到的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文件達到26472份,呈現逐年快速增長態勢。截止2015年上半年,來自中國的歐洲專利申請增幅高達33%。此外,中國企業來歐洲申請專利主要集中在:數字通訊、電腦技術及電信三大領域,占到中國在歐洲申請總量的50%;相反,歐洲在中國的申請領域相對更多元化,涉及農業、交通、奢侈品等。巴迪斯達利認為這些數字都是符合各自經濟發展的情況。
其強調目前專利局的專利申請量排前十名當中就有兩家是中國的企業:即中興和華為,這也體現了中國企業對于歐洲知識產權專利體系的信心。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政法合作雙管齊下
申長雨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第4此專利法修訂。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一貫高度重視,司法和行政保護都在不斷加強,并在努力構建司法和行政保護“兩條途徑,優勢互補,有機鏈接”的機制,中國始終堅持對國內外企業和個人的知識產權一視同仁、同等保護;為中外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法治和市場環境。其強調,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是基于創新的一個基本保障,中國要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中國政府將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據官方數據表示,去年,中國專利方面行政執法案件處理將近18000件,今年上半年比2014年上半年增長70%左右。
申長雨進一步解釋道:行政保護方面,各省設立知識產權局,切實發揮行政保護簡單、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勢,更好的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司法方面,至2014年8月底,中國全國人大正式決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3地建立知識產權法院,11月6日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已正式掛牌成立。
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創新的基礎
歐洲專利局局長巴迪斯達利表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深刻的變革,僅僅幾年之前,談到中國經濟時人們還把它比為“世界工廠”,而我們今天看到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研發中心”。中國創新的能力正在不斷加強。在這樣的深刻經濟轉型中,知識產權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現代化的知識產權體系,一定會對中國經濟變革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而且我們很欣慰歐洲能夠給予中國知識產權局重要支持。 其強調,一個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對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而歐洲也將從中受益。因為中歐在產權、專利方面有緊密的聯系性。其認為,歐洲企業要落戶中國發展,就必須對中國的專利體系非常熟悉,這將有利于保護其發明創造,為公司發展帶來保障。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來源:中國日報)